如果从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(Max Horkheimer 1895–1973)和阿道尔诺(Theodor Adorno 1903–1969)的”启蒙辩竳”一书;检视今天所有的所谓文化产业,都是欺瞒,都是虚假的十恶不赦的资本主义操控社会的产品,因为它们违反了”人作为人”应该面对的自我实现的启蒙前提,它们藉由巨大资本的运作,目的只为获得更大的利益.透过运作,先掌握了社会所有的基础民生”物资”消费之后,进而以”文化”的标签,生产伪假的”精神”消费,遮蔽了人对于世界的理性认知能力.
如果从这个角度,我们很容易了解当代”文化产业”的发展趋势,从获利优先的模式,期待全世界的盈利性文化产业,要有公正无私的道德观念,基本上,可能都是悲观而且絶望的.
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,文化产业的概念,是CULTURE INDUSTRY,是一个概念.但是,在资本主义经济是主旋律的今天,文化产业,是CULTURE INDUSTRIES, 已经是无所不在的实体了,透过数字化的传播网络,它已经不仅是一个涵盖生活的普遍产业,甚至是国家的软实力的竞争,资本运作的规模之大,更是过去无法想象.
BBC,是一个例子,作为大英帝国在当代文化的标志,它的宗旨,首先强调: BBC是为了股务大众而存在,它的任务是提供訉息;教育,以及娱乐.我们当然没有可能絶对客观地以”启蒙”的标准,检视BBC作为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典范,是否符合阿道尔诺和霍克海默的标准?但是,BBC没有广告,宣称不取政府任何津贴,靠着所谓收看用户的付费(licence fee),以及对全世界销售它的节目的收入维持营运,譲这个世界历史最悠久;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广播电视公司的新闻报导;和它的节目的知识性和娱乐性,在”英国本土”;以及国际社会,维持的公正和独立.在过去,都算是是事实.
但是,2014年10月,BBC的对国外网页,却破例出现了商业广告.
BBC作了大量的解释,包括刋登这些广告的原因,是希望借着这收入,改善BBC的新闻及娱乐质量,同时,BBC保证这些广告絶对不影响BBC的独立性,公正性.
俗话所谓”拿人的手短,吃人的嘴短”,这是谁都心知肚明的事,广告的收入,对于媒体的影响有多么巨大,不可能是靠三言两语的澄清,就能一笔勾销的,更何况如果仔细观察BBC的商业经营历史,1932年,BBC就成立了BBC帝国服务(BBC EMPIRE SEVICE),开始商业营运.甚至,如果仔细检视每年BBC的财务报表,其实也都能看到许多收入来源,间接地仍然和英国政府有关.
事实上,我们根本没有兴趣讨论”此地无银三百两”的问题,英国是不是公正?或者说;BBC是不是公正?要看你站在什么角度.但是,英国的确透过BBC;挟着英国的文化优势,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,把英国的国家形象,推广到世界每一个角落.
BBC得意地宣称:BBC从收视费收入1英磅,就替整体英国的经济赚进2英磅.这个说法是不是很熟悉?韩国人也这么说:韩国文化产业赚进100块钱,韩国的总体产业赚400块钱.
文化产业,最简单的事实:高风险,高成本,所以只有高度资本化的大规模经营,才能走得逺,走得有竞争力.因此,莫说英国;诸如韩国的文化产业,作为国家政策,国家资源的介入运作,都是举世尽知的.否则,蕞尔小国,在血淋淋的国际丛林,有什么话语权?
那么,回头再看今天所谓的文化产业,是真的要走出去的文化产业,除了定位准确,要有决心,决心,还得下得早,因为”文化”,不是方便面,立泡可食.风险投资的三,五年希望回收投资的概念,可能是进不了文化产业这一行的.看清这个事实之后,大致可以体悟一个结论,能够在上得了国际舞台的文化产业,背后可能都有一些只能作而不能说的”非利伯维尔场经济”的运作,而这个经营模式,可能是文化产业的必要之恶.
0人赞过